日期:2016-11-14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11月13日,由龙8网站是多少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2016博物馆与艺术遗产论坛”在我校虎溪校区第五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博物馆与艺术遗产领域专家,延续2016年4月中美论坛“和而不同:艺术遗产与博物馆的两种传统” (Center of Chinese Art Heritage Studies)的议题,就博物馆与艺术遗产的本土文化理论/实践进行回溯、反思、归纳。
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敏敏、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彭兆荣,原武侯祠博物馆馆长、成都锦里创始人、研究员张丽君,云南民族博物馆研究员杜韵红,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卫华,昆明理工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巴胜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金露等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颖担任学术主持。
论坛中,彭兆荣教授以“博物体——一种中国特色的生态概念与模式”为议题,指出,从现在博物馆(学)发展来看,我国现在贯彻、实践的主要是西方的理念、西方的理论、西方的知识、西方的模式;而我国传统的博物学分类、博物志知识、博物体价值和实践范式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重视中国特色的博物学传统、博物体践行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宏扬,也对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对第三世界也会产生样板性作用。我国博物体与区域和生态认知体、知识体和实践体相结合,主要指包括三种含义:一是区域文化的特殊体系;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体认;三是一种中国特殊的表述语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张丽君研究员从打造“锦里古街”的实践出发,对其建设初衷、功能设计、资源营销的历程做了详尽的介绍。作为中国博物馆关联文创的典型案例,锦里古街延伸了博物馆的文化脉络,为传统艺人打造生存空间,把观众的静态参观引导向动态参观。锦里古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三国祠庙和川西民居集市同构的生活场景,重现了成都人的生活格局、人生态度和文化意境。
杜韵红研究员对博物馆开展的非遗保护实践类型进行了梳理,阐述了生态博物馆的非遗保护策略实现了源生地保护的原则,从陈列展览的视角探讨了传统博物馆通过动态展示、场景复原、体验互动等模式导入非遗的保护传承,并针对当下智慧博物馆的未来构想探讨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非遗保护模式、展陈的手段与路径。
马卫华副教授以“论艺术遗产的精神存量”,巴胜超副教授以“传媒时代与博物馆‘物’的叙事”,金露博士以“生态博物馆模式对遗产保护的借鉴与应用研究——以贵州生态博物馆为个案”三个专题,也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做了精彩的回应与展开。
当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与川美老师、研究生以沙龙形式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此次论坛对博物馆与艺术遗产的本土文化理论、实践进行了回溯、反思和归纳,为艺术遗产在当下的保护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 文:张颖、谭晗;图:张国)